经历“寒冬”
上月,新华都发布的2013年报显示,去年公司营业收入73.797亿元,同比增长10.77%,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2.36亿元,同比大降248.11%。
年报披露,网上零售快速增长,对实体零售业务的冲击进一步显现;传统零售商同质化严重,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应对,新华都选择了“关店策略”,对发展预期不佳的门店实行关店处理。去年,新开门店14家,关停16家。
据中国零售商业门户网站联商网统计,截至4月4日,国内41家已公布年报的百货零售类上市公司中,17家企业净利润增幅下滑,还有部分业者亏损。实体零售业者正经历“寒冬”。
除了新华都,福建几大民营零售业大佬日子好过些,但也同样面临压力。
永辉超市2013年报显示,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05.43亿元,实现净利润7.2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合并净利润7.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73%、43.46%、43.51%。但永辉超市在公告中直言,“受零售市场环境及新区域开店影响,营业收入略低于2013年初规划”。
中闽百汇去年在新加坡上市,成为继新华都、永辉超市后我省第三家上市的民营零售业企业。中闽百汇方面在给记者的书面答复中表示,近年来国内百货企业成本压力大,其中一大部分来自租金,公司也受到一些影响,“但由于公司
一部分物业是自有和自建的,另一部分物业签订的时间是在国内房租大涨前,且在新加坡上市后获得了较丰厚的资金支持,成本压力对我们整体影响较小”。
转型“触网”
线下实体企业受到冲击,已是不争的事实。“触网”转型,成为零售大佬们的普遍选择。
今年初,永辉超市的电子商务平台“永辉微店”宣布上线。永辉超市董秘张经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永辉微店”做的主要是移动互联网端的电子商务,目前只在8家福州门店试点,消费者通过手机就可下单和支付,并在8家试点门店对应窗口提货。
新华都去年底“触网”,公告携手阿里巴巴进军电商领域,共同打造“阿里巴巴·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带平台”。阿里巴巴负责平台建设和线上服务,新华都负责线下招商和物流、仓储等后续配套服务,意在把海西地区做产品批发的商家搬到网上,共同打造“海西版小阿里巴巴”。
新华都董秘龚严冰表示,电子商务已对整个零售业产生巨大影响,新华都的服装、家电、手机均受到不小冲击,这在公司年报中有明显体现。传统零售向电子商务转型或融合,已成趋势。
“选择与电商巨头阿里合作,而不是自己从头做起,就是希望能够快速切入。阿里在线上拥有巨大的人流,且商业模式十分成熟,双方合作平台近期将会上线运行。”龚严冰说。
今年初,省内唯一国有商业企业夏商集团也着手打造“民生大电商”。董事长陈希方介绍,夏商希望依托民生全产业链、全服务链优势,打造一个覆盖衣食住行的民生商务电子化系统平台。根据规划,“民生大电商”将覆盖生鲜采购与配送,而生鲜网上配送目前还是国内电商的大难题。
对于“触网”,中闽百汇方面则表示:“目前,我们还在观望,有朝一日,时机成熟了,也许会考虑。”
并非“仙丹”
然而,电子商务就是包治百病的“仙丹”吗?
“现在,‘永辉微店’有一定的量,但在永辉超市的销售总额中微不足道。”张经仪坦言。
永辉超市8个试点门店,目前并不提供送货上门服务。“配送成本太高。”张经仪说,“我们提供专门窗口,供线上下单的消费者取货。通过‘永辉微店’下单,消费者可节省排队买单的时间。”
“触网”效果有待观察的,还有厦门土巴巴生态菜篮子有限公司。该公司同步发展实体店和电子商务,通过土鸡土鸭的特色配送,逐步建成一个主要销售农副产品的电商平台。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几年来,这个平台砸了不少钱进去,依然做得不是很理想,起色不大”。
在厦漳泉地区布点密集的见福便利超市,希望依托近300家线下实体店可就近配送的资源优势,打通线上线下,打造一个区域性的网上超市,但“油盐酱醋”最后一百米是否值得配送,至今还在思考中。而对消费者而言,通过电话向附近实体店订购“油盐酱醋”,又显然要比网上下单简单得多。
“实体店的经营模式跟互联网的经营模式不一样,实体店转型电商的成功案例很少,福建零售企业‘触网’须慎之又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民书认为,线下实体店背负租金和人力经营成本包袱,与线上的商品价格可能存在差异,若单纯把实体店的商品搬到线上卖,会对自身的实体店产生冲击。“生产厂家做电商,可省掉很多流通环节,做线上销售就有价格优势;而零售企业本来就处于产业链末端,中间流通成本很难降下来。”
“零售业转型,并非只有电商一条路。而走哪条路,要看企业的实际情况。”林民书举例说,如零售企业有足够的经营网点,且经营情况还不错,可尝试打造自有品牌。自有品牌产品,由零售企业指定的供应商生产,贴有零售企业品牌,在自己卖场销售,实质上是零售业的OEM(定点生产)产品,具有信誉优势、价格优势、特色优势等。
与其步人后尘,不如独辟蹊径
有人说,大家都能想到的转型之道,就不是转型之道。此话有一些道理,每家企业都能想到的电商之路,并不一定是最明智的选择。
京东商城的年销售额已达600亿-700亿元,但苦熬多年,烧完天文数字的钱后,才于去年勉强见到盈利。在成熟的零售业电子商务模式中,最有名气的要数沃尔玛的“1号店”,但从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1号店”离真正的盈利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放在五六年前,5万元可能打造一个网络品牌,现在电商市场竞争激烈,500万元扔进去,可能还听不到响——这是不少电商企业负责人的共同感受。零售企业如果把电商考虑为转型之道,不妨先想好,企业是否烧得起钱?企业能烧得起多少钱?
与其步人后尘,不如独辟蹊径。在厦门创立的佳适优品内搭服饰品牌,创立仅两年多,避开互联网渠道,一心一意做大实体店。而今,实体门店总数近300家,年销售额早已过亿元,且继续保持高增长。它能在几乎已是密不透风的服装行业中占得一席之地,在于独辟蹊径的精准定位,即实惠和内搭服饰专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