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出台《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促进产业转型

时间:2015年09月15日来源:中国服装网

  山东潍坊纺织服装产品50%以上外销

  潍坊是山东省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为了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潍坊出台《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纺织服装产业是潍坊六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诸城市、高密市、昌邑市分别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男装名城”“中国家纺名城”“中国印染名城”。2014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66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4亿元,实现利税128亿元,实现利润83亿元。

  潍坊自明清时代起就是传统手工业发达城市之一,自古便以“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美誉而远近闻名。近年来,潍坊纺织服装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和档次都有了大幅提升,总量占全省七分之一,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产品产能居全省的前三位。潍坊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了从纤维、纺纱、织造、印染到下游服装、家纺以及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终端产品的产业链,具备了各类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能力,形成了诸城的服装成衣加工,高密的家纺,昌邑的纺织染整,滨海的新型纺织纤维高档涤纶为主要集群的产业格局。

  在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领域,涌现出了希努尔集团、山东桑莎制衣集团、山东耶莉娅服装集团、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培育出了孚日、耶莉娅、坦博尔、希努尔、昊宝、仙霞、博莱特等30多个知名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广泛影响。潍坊纺织服装产品的外销高达50%以上,外向度高。出口产品主要包括纱线、坯布、服装、家纺,出口市场涵盖了欧盟、美国、日本、南美、非洲、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在柬埔寨、尼日利亚等国家建立了生产基地。经过多年发展,潍坊纺织服装产业积淀了雄厚的基础,尽管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拥有了一些知名企业和品牌,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本地上下游企业间协同性差,企业在分工合作、信息共享、产品衔接等方面缺少关联配套,企业间的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制约了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可持续发展。本地纤维原料产量不足,缺口较大,棉花等天然纤维主要依赖新疆等外地供应和进口;化学纤维虽有一定生产优势,但与下游纺纱织造企业衔接不够,购销脱节,使用外地纤维较多,增加了生产成本,削弱了纺织服装产业整体竞争力。纺纱、织造等中间环节是潍坊纺织服装产业的主体,规模以上企业年生产纱线高达82.2万吨,布高达39.1亿米,企业个数占到了全部纺织服装企业的70%以上,部分企业技术落后,产品同质化严重。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年印染能力11.4亿米,仅占布生产量的29%,高档面料印染技术缺乏,印染能力滞后,众多服装企业所用生产面料需从外地购进。

  本地服装企业以生产团体标志服为主,时装、休闲装以及户外服装生产较少,时尚化产品起步晚、缺乏知名品牌。产业用纺织品品种,仅有用于医疗卫生和汽车领域的无纺布和帘帆布,更多更广的应用领域亟待拓展。纺织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一线生产工人。因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许多劳动力不愿就业纺织服装行业,导致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用工贵”。另外,高端研发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引进难,人才缺乏。盈利能力下降。受棉花进口配额影响,国内棉价居高不下,用工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波动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但产品销售价格变化不大,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潍坊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随着一系列政策出台,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前景看好。国家和山东省出台了提高出口退税率、棉花直补、取消棉花储备等有利于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新政策,内外棉花差价缩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潍坊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方面,需要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环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扶持壮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企业间的协作配套,重点突破上游纤维原料和下游三大终端产品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提高品牌效应,不断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潍坊纺织服装产业在巩固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完善产业配套,提高产业聚集度,形成更多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0亿元、利税140亿元、利润90亿元;到201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实现利税175亿元、利润120亿元;到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0亿元,实现利税200亿元、利润140亿元。到2018年,龙头企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家企业进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到2020年,至少有1家企业进入全国前10强,30家企业进入中国纺织服装500强。产业链配套齐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