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产业升级走出适应期上海领跑“新国标”

时间:2017年02月16日来源:中国纺织网

校服产业升级走出适应期上海领跑“新国标”0.jpg

  从几十年不变的沉寂,到2015年被称为“校服新政”的一系列重磅政策推出,中国校服行业一年半以来,在转型升级的快车道上行进如何?部分地方企业和管理部门尚在“晕车”的时候,哪些区域脱颖而出成为“领跑者”?

  早在2015年6月,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校服的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出台,这标志着20多年来中国的校服产业第一次有了统一的规范,成为校服行业的“新国标”。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纤维检验所的姚惠龙副所长表示,截至2016年底,上海市根据国家四部委《意见》精神,上海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关于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全面执行GB/T 31888-2015标准。新一代的校服标准将告别等级划分,只设一档的准入门槛,并且从安全、生态、舒适、环保四个层面予以高标准要求。

  在安全性方面,标准除了对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甲醛含量、染料及助剂的使用进行严格的规定之外,还增加了燃烧性能、附件锐利性、绳带、残留金属针等内容。姚副所长补充介绍,“特别是色牢度、水洗尺寸变化率和起毛起球这些消费者易感知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其他同类服装产品标准中一等品的指标。此外,直接接触皮肤的部分,其棉纤维含量标称值不低于35%,这些充分保证了校服穿着的舒适性。”

  而新标执行过程中不合格率相对较高的项目,也恰恰是纤维含量不达标,究其原因,皮肤直接接触部分棉纤维含量需达到或超过35%,相当于淘汰了一部分过去常用的化纤校服面料。这实际上是要求校服企业从产品设计和面料采购的源头开始,就要调整思路把好关,一旦不能及时找到替代面料,就将面临无法达标的风险。

  从近几年上海市的校服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校服产品保持90%左右的合格率,校服质量稳步提升。加强检验检测不仅杜绝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也为校服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原材料把关、产品测试、出厂检验等服务,有效降低了企业的产品质量风险。

  GB/T 31888-2015标准实施以来,各地也结合实际进行了有益探索。上海市更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响应新政,加强对校服行业的监管,指导帮助校服生产企业加快升级改革以平稳“渡关”,为全国其他省市树立了执行典范。

  根据国家四部委《意见》和上海三部门《通知》的精神,上海市质检院纤检所积极开展相关标准宣贯会,让企业主动适应标准;同时受邀给上海市一些中小学校的有关人员开展校服标准专题培训,对标准的一些内容进行重点解读,并就校方如何审核企业产品检测报告等问题作了详细说明。

  同时,上海市教委也明确了校服采购实施家委会协商制度,校服价格不再设定上限,改为可有家委会通过校服的收费标准后由学校上报主管部门备案。

  上海的校服改革的创新探索改善了校服品质提升与传统监管模式的不兼容的问题,为各地树立了政、企、校联动的示范标杆。打通供需两端,不仅使校服选择透明化、校服产品品质化,也促成家长与校服企业以学校为平台进行直接互动,让中小学校服管理工作从生产、采购到选用全方位符合”校服新政“的要求。

  随着新国标的普及、社会教育水准和审美标准的提升,校服行业正在经历的转型是一场势不可挡的“生态变革”。这场浪潮中,也不乏有实力企业认为,校服新政的实施,对于优秀的校服生产企业来说实际是一种保护。“过去一些资质不良的校服生产企业随意压低校服制作价格,标准实施后,可以杜绝一些厂商凭着与学校的关系就能中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低价竞标带来的安全隐患。”覆盖国内近3000所学校的伊顿纪德国际校服品牌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以伊顿纪德为例,2016年的销售额为6亿元,出货量突破620万件,而同年度,整个日本的校服订购量也只有400万件,在感慨中国校服市场容量巨大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日本最大校服企业的年出货量是100万件,销售额却超过19亿人民币。

  鉴于中国校服市场尚未充分放开,校服品质升级刚刚起步,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惊人。在响应新国标的同时,众多优秀的校服企业也在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优质面料、精工制作争取更合理的价格空间,促进校服市场走向成熟。

标签:校服产业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