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须科学 承接纺服产业转移不能太“任性”

时间:2016年06月14日来源:中国纺织报

  近年来,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步伐加快。然而,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中西部地区,想要顺利“接手”,却不仅仅是建几个产业园、出台几个优惠政策这么简单。

  产业链配套有待完善

  在中西部地区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不仅可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且也可以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本地就业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强化东西部的产业协作,这对于经济与民生等多个层面都是有益的。不过,承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转移,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前段时间,我们曾经受邀到江西的一个地区去考察,当地政府也非常希望我们公司能把以后扩大生产的工厂设在那里。但是经过仔细调研后感到,虽然当地政策十分优惠,但却不太能够满足我们企业的发展需求。”江苏某纺织企业负责人说。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作为面料生产企业,需要一定的产业链配套,比如上游的棉纺、纱线以及下游的染整等,而且现在的纺织企业大都实现了规模化与自动化生产,已经不再是以前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当地的负责人给我们介绍了产业园的规划,但是目前入驻的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配套的完整性上,都很难满足我们的需要。”该企业负责人说,“此外,一些地区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产业配套不完善,再加上物流方面的不足,满足不了当前客户对我们快交货、快时尚的市场需求。除了生产设备的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的配备力量不足,在这方面上,很多中西部地区还有欠缺。”

  在该企业负责人看来,大项目一旦落地,对当地展贸平台、物流、资金流、信息服务流、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而且企业落地后的很多需求大都很急迫,然而不是所有承接地都能在短期内满足企业的迫切需求。

  “即便工厂勉强落地,要想马上顺利运行起来也比较困难,搞不好还会增大企业的发展压力。”该负责人说,“虽然当地的用水、用电、用工成本都比东部地区低,但是综合其他因素,我们还需要慎重考虑。”

  对此,也有服装企业表示,如果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即便是一根缝纫线、一颗纽扣不到位,都会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集群规划需接地气

  记者曾走访过一些中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有些地方虽然政府主管部门对当地的产业集群发展也寄予了高度期待,但是当记者问起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的详情时,却很难得到具体的规划思路,甚至有些地区的纺织服装行业的基础性统计数据都十分欠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承接产业转移还只是停留在宣传口号中。

  “其实在对川陕一带部分中西部地区的走访中我们也注意到了,尽管有些地方知道当地的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不小,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也不少,而且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纺织服装消费需求也很大,但是当地的主管部门并没有对地方产业发展进行过系统化调研,甚至不知道每年当地的生产规模、市场规模以及对外销量,更没有对不同品类的消费市场分门别类地进行详细的统计,也就更谈不上科学规划了。”来自广东某女装企业负责人谈道,“我们在与当地负责人沟通的时候,对方只是告诉我们当地的土地、税收政策有多么优惠,却不能准确告诉我们项目落地后会有多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由此不难看出,在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方面,确实有一些集群缺乏整体规划与产业链配套,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还停留在纸面上,能提供给企业的也仅仅停留在“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厂房免租、税收优惠”等浅层次。而当下纺织服装企业需求的,却已经不仅仅是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

  “对于我们这样的服装企业而言,在中西部地区落地,一方面是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会借此机会把销售渠道向中西部扩展,甚至借助‘一带一路’的机遇向西亚地区发展。”该企业负责人谈道,“这就需要当地在平台的打造尤其是市场、物流、渠道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并付诸实施。”

  有行业人士指出,以前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探索更多地属于企业自发,可以说是独立的企业行为,但是目前更多的是在政府宏观战略布局下,由政府引导规划,企业积极参与的整体行为。因此,在行业发展的宏观层面,更需要产业转移承接地因地制宜地对自己的产业发展优势进行细致梳理和规划,有的放矢地开展产业集群建设,要多思考当地“适合做什么”,而不是简单任性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