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湖北纺织服装产业由大变强

时间:2016年10月14日来源:湖北日报

  2014年,全省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

  2015年,这一数字逆势上扬,达到3217亿元。

  2016年上半年,湖北纺织服装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实现8.2%增长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三组数据,蓬勃向上,但产品附加值低、企业产品自主研发设计不够、企业质量意识薄弱等问题仍不容忽视。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推动湖北纺织服装产业由大变强?近年来,省质监局努力转变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全链条监管纺织服装上下游的企业,全方位服务纺织服装产业,为提升纺织服装产业供给质量作了积极的探索。

  全链条监管 严守质量安全底线

  2016年2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赋予了纤检机构对絮用纤维制品、学生服、纺织面料等产品的监督执法职能。

  纵向整合形成上下联动的监管机制。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全面完成全省纤检机构纵向整合,全省纤检机构统一管理,“一体化”运行的框架基本搭建。推行“一市一库、一企一档”,摸清质量底数。成立全省纤检机构执法领导小组,在市级机构组成执法专班,集中推进大要案;统一调配执法力量,尝试异地执法、交叉执法。出台后处理“作业指导书”规范行为,联动监管起到了“1+1>2”效果。

  横向联合探索质量共治之路。召开纺织服装质量新闻发布会,邀请媒体为湖北纺织服装质量安全发声。与省卫计委、省商务厅、省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加强对全省教育医疗卫生及住宿业等机构纺织产品质量监管;与省教育厅联合,加强对婴幼儿、儿童及中小学学生服装产品的监管,并召开质量分析座谈会通报质量状况;与建设部门联合,共同探索建筑用纤维制品的质量监管方式;与工商部门联合,探索电商中的纤维制品质量监管;与民政部门联合,共同加强对救灾用纤维制品的监管,近五年来共72.4万件民政备灾物资货证相符和货证同行率达100%。

  从“首查不罚”到“质量约谈”,不断创新督促企业整改方式。2016年4月27日,某知名世界500强连锁超市外籍副首席官来到省纤检局,对省纤检局召开的质量约谈会进行回应,并就省纤检局促进该公司提升产品采购质量等方面表示感谢。这是省纤检局对不合格产品后处理的一个创新举措——召开“质量推进恳谈会”,集中邀请企业负责人,通报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改进要求和建议。除此以外,省纤检局对检查中发现企业产品轻微的质量问题,实行“首查不罚”,并出具《质量问题分析意见书》,分析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给予改进的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质量意识。

  全方位服务 助推供给质量提升

  “三转”“四贴近”,坚定服务的道路与方向。近年来,省纤检局始终坚持“面向产业办纤检,面向市场强纤检”的工作理念,始终把为产业发展、为市场主体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今年以来,省质监局党组提出了转观念、转职能、转方式指导思想,倡导在贴近中心、贴近产业、贴近公众、贴近先进上体现价值,更加坚定了省纤检局贴近产业、服务产业的工作思路。

  建设“五个一”,夯实服务产业的能力基础。结合纤检分局现状,制定了《纤检分局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各分局补短板、上档次,本年度末基础建设基本实现“五个一”:即建设一个团结、务实、廉洁的领导班子;建设一支善于管理、执法、检验的业务骨干队伍;建设一套科学、完备、管用的规章制度;建成一套先进、适用、软硬结合的工作设施;打造一至两个有特色、有成效的工作品牌。

  结对帮扶“1+3”,建立服务产业的良性机制。组织全省13个分局和省纤检局5个科室结对帮扶54家具有一定基础的纺织品服装企业,以创建“湖北名牌”为目标,为企业送标准、送技术、送服务,帮扶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目前全省纤检机构帮扶企业总产值达30亿元,今年以来,已帮助30家企业申报“湖北名牌”。“请进来”“走出去”,不断探寻质量强业之策。10月12日至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喻树迅、俞建勇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中国纤维纺织服装技术及质量提升之策,这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纤维检验局指导,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武汉纺织大学主办,省纤检局与相关单位承办的纤维和纺织产业质量大会。省纤检局组织了省内100多家纤维及纺织服装企业参会,共同以全球视野探寻湖北纤维及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之路。联合楚天金报开展纺织服装质量湖北行活动,走访汉派纺织服装企业、仙桃无纺布产业集群,对产业发展状况及优秀企业进行了6个整版的深度报道。组织优秀汉派服装企业赴广东与粤派服装企业开展深度对话,通过参观广东优秀企业并与优秀企业家交流,找到发展差距,重振汉派服装企业发展信心,确立新的发展目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要落实“三个转变”的要求,湖北纺织服装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省质监局将积极落实《湖北省纺织服装质量强业工作指导意见》,不忘服务产业发展初心,在推动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由大变强之路上继续前行。

  瞄准全国一流 助力产业发展

  ——访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兴於

  2015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同意,省质监局推动了全省纤检机构整合,在全国纤检系统首开先河。这一重大改革效果如何?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兴於作出如下解答。

  问:我省的纤检机构整合已经完成,请问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湖北纤检机构整合是省质监局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机构改革要求所作出的“纤检探索”,是质监系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综合设置机构,整合一批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纤检机构既承担监管、执法工作,也承担检验检测工作,这次整合既是业务层面的整合,也是管理体制的调整,在湖北乃至全国都是首例,既为机构改革创造了经验,也顺应了国家改革方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

  纤检机构纵向整合,实现了“四有”“四无”。省质监局强力推进,省纤检局主动作为,各地质监局积极配合,实现了“四有”,即整合有序、整合有效、整合有成、整合有情。做到了“四无”,即无一个机构上划人员数量超编、无一个地方国有资产流失、无一项业务工作受到影响、无一个干部职工上访。

  纤检机构纵向整合,为推动湖北纤检机构发展汇聚力量。整合后,省市县三级纤检机构科学布局,已建成1个辐射长江流域的国家棉花中心、13个国家公证检验实验室、2个省级检测中心、13个分中心和新疆联建实验室,获批筹建两个“国字号”中心,正在申报筹建1个国家中心、推进非织造布质检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问:在推进质量强省战略的大背景下,目前纤检机构工作的重心是什么?

  答: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质量工作包括纤检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学生服、婴幼儿童装、家居床上用品等都是老百姓高度关注的重点产品,纤检机构要围绕提升这些产品的供给质量,发挥职能作用,既当好“监督员”,又当好“服务员”,努力解决纤维产品质量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注问题,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助推湖北纺织服装产业由大变强。重点是打造“四个融入”的升级版。

  一是工作理念更加融入产业。把服务产业发展作为纤检工作的第一追求,发挥整合后“一盘棋”优势,积极探索服务产业、服务市场的新途径。要站在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围绕我省纺织服装等产业改造提升、升级增效做好文章。

  二是工作方式更加融入部门。坚持以质为帅,推动质量共治,构建大质量工作格局。与兄弟单位加强联动,在纤维制品的监管与服务上继续探索;与棉花、纺织和服装行业协会联动,掌握产业发展状况;与媒体加强联动,呼吁社会关注湖北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

  三是工作路径更加融入市场。以市场主体为关注点,推进纤维及其制品信息数据库筹建,全面提升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服务水准。丰富服务产业和企业的方式与手段,通过法律咨询、行情通报、标准引导、检测服务等措施,帮助和引导企业走“质量强企,质量强业”发展道路。

  四是工作作风更加融入公众。强化群众观念,从技术性向群众性转变,接地气地思考问题,更加开放自信地面对公众,更加优质高效地服务公众。

  问: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请问您对纤检机构“十三五”的改革与发展有什么预期与要求?

  答:纤检机构处在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全省纤检机构整合已经完成,17家纤检机构一体化运行机制运转良好,社会对纺织服装等产品关注度越来越高。

  “十三五”期间,全省纤检机构应该发挥整合优势,瞄准国家水平,形成高标准、系列化纤维及其制品质量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应该完成“五大任务”,建好“三大工程”,真正建成全国一流的纤检机构。“五大任务”是指全面深化纤检机构改革,推动纤维制品检验检测服务从“办事业”向“办产业”转变;全面提升纤维及其制品质量监管工作有效性,增强百姓“质量获得感”;全面增强服务纤维及其制品产业经济发展效能,创新服务方式,激活发展潜能;全面加强法治纤检建设,推动《湖北省纤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立法,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推动“两个责任”落实,改进队伍作风。“三大工程”是指纤维及其制品“安心”工程,建立纤维及其制品质量舆情监控和舆情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民政救灾用、婴幼儿用、学生用、医院酒店用等重要消费纤维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纤维及其制品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结合湖北纤维及其制品产业实际,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实力的专业检测中心和实验室;智能纤检建设工程,搭建全省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纤维及其制品质量数据库,实现质量信息与产业的互联、互通、共享,研究产业质量发展趋势,服务产业质量提升。

  让老百姓穿得好、用得放心

  ——解读《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一、《办法》出台的背景?

  《办法》的出台,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满足社会新需求,是规范纤维制品质量监督工作的一部重要部门规章。一是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法律践行;二是构建全链条监管格局的必然要求。

  二、《办法》出台的意义?

  1.提高纤维制品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办法》的出台对纤维制品监管工作有效性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一是通过细化对纤维制品生产企业的质量义务、规范监督检查工作要求,确保了监督检查工作的整体方向和统一规范。二是在监管方式上,将对纤维制品的一致化粗放型监管,改变为更适应絮用纤维制品、学生装、面料三类产品各自特点、质量现状、监管需求的针对性监管。

  2.引导纤维制品产业良性发展。《办法》的出台让监督工作直接影响市场供需外部环境,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明确企业质量义务,规范企业质量生产,打破部分企业忽视质量问题侥幸心理,优化纤维制品供给侧质量结构,引导纤维制品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3.帮助纤检机构明确自身定位发展方向。《办法》的出台,标志着纤维、纤维制品全链条监管格局建设开始启动,确立了新形势下纤检系统天然纤维监管和纤维制品监管两翼发展格局。

  三、《办法》有哪些新规定、新要求?如何贯彻落实?

  集团购买质量监控制度,质量诚信制度,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和质量提升制度,全链条监管制度,原料把关制度,质量标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

  1.开展纤维制品质量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制度是《办法》确立的重要制度之一。一是要对从事生产、销售、在经营性服务或者公益活动中使用纤维制品的场所,产品质量状况实施一般性的检查;二是要以集团购买供货企业为重点,对生产企业生产学生服、用于经营性服务或者公益活动的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的原辅材料、设备、加工过程的实施重点检查;三是要对公益活动中使用的纤维制品开展专项检查。

  2.建立完善纤维制品生产企业质量档案。按照中纤局的统一要求,分别建立和完善全省纤维制品生产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并根据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3.推进集团购买质量监控制度。进一步发挥“引导需求、规范市场、市场选择倒逼企业做好产品质量”的集团购买质量监控制度的作用。

  4.推动纤维制品集中区域治理。要在纤维制品制售相对集中地区,开展纤维制品的摸底调查,摸清生产企业户数、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和质量状况,确定重点区域场所名单,通过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和检查项目,引导和规范从业者的质量意识、质量行为,督促企业发挥主体责任,使之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名优产品的集散地。

  5.促进纤维制品质量安全。全省纤检机构根据纤维制品摸底的产品质量状况、监督检查结果,通过原料追溯、风险评估、质量安全监测等工作,逐步构建从纤维——纤维制品的“全链条监管”工作格局。

  6.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加强与教育、民政、卫生、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逐步建立健全质量工作合作机制,确保纤维制品监管工作顺利进行。

  7.及时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对工作中有影响的好做法要开展新闻报道,营造全社会关注纤检、关注纺织品服装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