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成进口服装批次不合格率最高地区

时间:2017年06月01日来源:中国财经

  日前,质检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质检总局检验监管司司长孙文康发布了2016年度全国进口服装产品质量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进口服装自2011年纳入法检目录以来,进口服装检验批次和金额连续6年增长。2016年,质检部门共检验进口服装共计78823批,同比增长5.27%,其中婴童服装3306吨,其他服装总计22981.31万件,总货值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1.71%。其中抽样检测进口服装33507批,抽检率为42.51%,不合格情况主要为纤维成分含量、色牢度、pH值和中文标识标签等。其中纤维成分含量、色牢度、pH值等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1936批,货物总计107.23万件,货值1007万美元。全国抽检进口服装质量安全项目批次不合格率为5.78%,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对于中文标签和纤维含量不合格的产品,经整改合格后进口;对于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的产品,均按规定作退运或销毁处理。

  白皮书显示,从进口服装不合格产地分布来看,我国进口服装批次不合格率最高的进口国仍旧是美国,批次不合格率达13.23%,其次是韩国、意大利、日本和突尼斯,分别为12.83%,7.60%、7.23%和6.56%。

  从进口服装类别来看,抽样检测的33507批进口服装产品中,按婴幼儿服装、儿童服装和成人服装分类,批次不合格率分别为4.13%、2.22%、6.18%。2016年,儿童服装不合格率大幅下降,同比下降5.08个百分点,婴幼儿服装的不合格率下降2.46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016年进口婴幼儿和儿童服装的质量均有明显提升,质检总局加强监管成效凸显。

  就进口服装检验项目不合格情况,白皮书显示,在质量安全项目检测中,纤维成分含量项目不合格1004批,在所有质量安全项目中占比最大,占不合格总批次的51.86%,其次为色牢度和pH值,分别占比为23.56%、16.77%,甲醛项目不合格占比为6.06%,可分解芳香胺染料项目不合格占1.04%,异味不合格项目占比最小,为0.10%。安全项目不合格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隐患,其中甲醛超标可能引发呼吸道和皮肤炎症等,而受禁偶氮染料与皮肤长期接触后会形成致癌的芳香胺化合物。

  白皮书显示,在质量安全项目方面,进口服装纤维含量与检测结果不符的情况依旧较多。2016年,纤维成分依旧是进口服装质量安全项目中不合格率最高的项目,主要是申报、标注纤维种类及含量与实际检测值不符,存在以次充好、纤维名称不规范等问题。

  其次是色牢度等安全项目不合格率仍较高。从质量安全检测情况来看,色牢度不合格是除纤维成分不符外占比最多的不合格项目。2016年,进口服装色牢度不合格占不合格项目批次的23.56%。色牢度批次不合格率为1.38%,同比降低0.34个百分点。色牢度不合格主要出现在色彩较为鲜艳的服装上。在婴儿服装中,也存在浅色面料的耐唾液色牢度不合格的情况。

  同时,进口服装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不合格率出现反弹。2016年,质检部门共检出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不合格20批,占质量安全不合格总批次的1.04%。而2015年不合格批次为10批,不合格占比为0.52%,2016年总体呈反弹趋势。原因主要是随着纺织服装的主要生产基地逐步向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当地工业相对落后,产品工艺控制和质量控制相能力对薄弱,导致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项目不合格率出现了反弹。

  白皮书显示,进口功能性服装的“功能性缺失”比较严重。2016年,质检部门共抽查目录外功能性服装782批,检出不合格294批,不合格率为37.6%,抽查覆盖服装主要进口口岸、跨境电商和国内市场流通领域,主要涉及吸湿速干、防紫外线、防水和抗菌4类功能性服装。目录外功能性服装监督抽查的不合格率远高于进口法检服装的不合格率(5.78%),不合格情况主要是检测结果与标称功能严重不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进口企业对我国相关标准理解不够(比如防水性能和防沾湿性能的区别);二是为吸引消费者注意,广告宣传上夸大了某些服装的功能性;三是对于由多种面料构成的功能性服装,主要面料均未能全部达到功能性标准要求,导致无法达到标称的功能性。

标签:美国 进口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