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一组数据:波司登,在今年上半年,关掉了5053家门店及专柜,七匹狼关掉了519家店,艾格的这个数字是236,佐丹奴,190家......
随之而来的是接连的疑问:这么多服装门店纷纷关门,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问题?我们如何面对传统零售业以及其代表着后面的零售模式,广泛地存在的矛盾和困难,特别是库存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另外,这些门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其隐性的杀手在哪里?
有些是调整,有些是一蹶不振
第一,各个品类服装在进入关店调整期,分化明显。从2011年运动品牌大面积关店,到现在休闲装、商务装品牌进入关店调整期。有成功度过的,也有一撅不振的。
第二,服装企业最重要的是产品,产品不好,不管通过哪个渠道销售,都没有市场。产品有没有市场跟很多相关,比如性价比,比如淘宝上比实体店要便宜。性价比取决于供应链效率和管理效率。
供应链效率方面,原来的服装企业有可能这个产品一年前就设计出来,大半年前生产出来,然后放在市场上,最后有些产品卖得好补货来不及,有些产品卖得差只能变成库存,所以供应链的效应非常差,订单的采购商管理上比较粗放,所以对产品最终的价格有影响,最后影响了消费者的性价比。
渠道管理方面,品牌方直接给省代,省代给二级批发,甚至是三级批发,但不管渠道如何卖。没有行之有效的运营和反馈机制,所以整个产业链的运营效率都很低。我觉得,整个服装行业未来采取哪一个渠道并不是最具有决定性的,更重要是供应链和渠道效率的提升。我认为最终选择什么样的渠道和O2O都很难有机会做成。
除了电商冲击,多种商业环境的变化没掌握
对于关店潮,我觉得主要有七点。
首先是淘宝为代表的电商的冲击,因为价格、款式、便利等因素,电商销售额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在持续提升,服装是电商行业的大头,也是最先实现电子商务化的,这个趋势应该是最明显的。
其次,信息不对称导致部分加盟商、代理商还是以传统模式开店。比如,从我们直营店的表现,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店铺不能赚钱,因为零售库存很高,而且我们在天猫等线上的销售很强,所以如果要一起开店的加盟商,建议一起尝试O2O。
以前我们把产品在商场的价格比价,但是现在消费者逐渐把天猫的价格作为比价了。但是对于东北、山东等地的代理商,他们对这个趋势没有感知,还是希望拿货,然后以8、9折的价格去售卖,也许今年他们还能赚钱,因为当地人还不知道这个品牌淘宝有卖,价格相差这么大。
但也许几个月后,或者1年后,他们就知道了,肯定不会去他们店铺花冤枉钱。能不关店?
第三,商场本身人气不旺。现在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很多商场人流不旺,你以为你在杭州开了个店,所有杭州人都会去。真正到了这个商场,发现只是辐射了周围几公里而已。没有人气就没有销售,能不关店?
第四,产品不被当地接受。以上海为例,消费者都倾向于大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名牌,如果你想在当地被接受,除了产品好,还要有大量的广告和大量的门店,因为他们会认为你门店多,才是大品牌。
另外比如,广州的货,在时尚的城市卖的很好,但是可能到了山东、内蒙古,他们体形大,穿着比较保守,可能版型、接受程度就低。
不是你的产品不好,而是地域特点你没掌握。
第五,交通的“去中心化”。以前杭州城比较小,交通都是从市中心点状往外辐射,现在都是没有中心,成网状分布。人分流了,势必销售也分流了。
第六个,愿意做营业员的少了。人口结构,大学扩招等多种因素下,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做营业员。
第七点,招商团队不专业。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商业综合体在招商时,能找到什么就是什么,千篇一律,完全不考虑匹配度。后期关店当然常有的事。
设计不行
我这个年龄已经买不到我穿的衣服了,我去每个商场逛过,这个衣服设计得不伦不类。还是十年前的设计穿起来得体大方。我们这个年龄买衣服很难。
ZARA等国外品牌的冲击,经营模式落后
我包括我身边的朋友,每年花在衣服上的钱都大概是2-3万左右。
我买的品牌主要是Zara、H&M、Only,我问过Zara的服务员,这些快时尚的品牌的设计是实时更新的,有大数据,如果这个星期哪几款的销量最高,那么他们在国外的设计团队在同类型的衣服进行稍微改动,再批量地过来,速度非常快,实时跟着市场走,不会等一大批同货过来,还在卖。
国内大部分企业反应很慢,跟不上节奏,他们主要是根据市场的反应走,哪几款好就源源不断地跟上。逛服装店的时候感觉都差不多,都大同小异。
国内很多企业,没有积极主动地考量别人的优势在哪里,没有学习好的模式,只是很被动地说有库存,而没有向H&M、Zara去学习如何提高流转率,降低库存。
关于增量的问题,国外品牌为什么做得这么好?一件衣服只要两三百块钱,时尚,材质又不错,可以满足我两个季度的需求就可以了,所以我不指望它的材质有多好,所以确实满足了我的需求。
关于门店,在绿城我有一段时间负责社区商业,我们做社区招商的时候,最开始的商业招进去主要是引流,把人流汇集起来,服装店都是属于附带,而不是引流主要的参考。比如饮食、餐饮,健身是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满足社区最基本的人群要求,剩余的门店再引流过来。
服饰类社区店最重要的问题是迎合率太低,卖不掉,就要有库存,靠打折走,满足市场才是上策。
消费升级和经济不景气导致
品牌是分层次的,比如高端、中端、低端,不同层次关店原因也不一样。比如奢侈品,很大一部分是被代购冲击的,因为国内国外的价格差太多了。还有就是现在经济不景气,加上政府倡廉,很多送礼的风气也停了。
中低端的需求应该是增长的,但是这部分消费者很多都转移到了淘宝等电商平台了,前几年大幅度开店的公司,为了缩减成本就把店铺关了。还有一个原因,品位都在提升的,对审美也在提升,消费在升级,像波司登这样的羽绒服品牌,服装没有太大变化,这可能也是关的这么厉害的一个原因。
没能跟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我觉得一份价钱一份货,如果线下的服务体验可以到那个份上,我就愿意花这个钱。
线上线下都有一个关店潮,我们要回归到关店潮关的是哪些店,为什么这些店会关?
据我所知,整个服装行业是有增量的,但是增量方面,现在消费者的选择性很多很广,一部分是往国际品牌去,还有一些是增长的品牌,比如性价比高的新进的品牌,性价比合适,服务和体验各方面都不错。
2011年、2012年的时候是处于网购非常火的状态,当时大家都想买一些奇特的不一样的款式,但是现在的消费者的成熟度会更高,要求更多,比如质量、服务、售后,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店家做不好的话,消费者选择多了势必会导致销量降低,真正好的商家线上线下都是不错的。
导购的不行和消费升级导致关店
作为消费者,我如果买衣服,如果可以给我指导性的意见,我肯定愿意听,同时我不是跟排斥导购,但是希望保持一定距离。同时,我也是买衣服针对性比较强的,最近我的消费观念慢慢转变了,拓展了自己的品牌线,男装的更新速度会比较慢,但是我选择不同的牌子。
如果导购可以给我提供一些比较我认可的意见,我会选择听,甚至会买,对于第一个品牌的依赖性反而会下降。
根据我自己的收入,以及审美,不会去买国内一些中低档品牌,品位上去就很难下来。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有一定的道理。这里抓住了消费者的心态,我们自己没有认知到,但是公司运营品牌的时候,充分地分析的消费的主力群体,抓住了消费群体,于是马上就火了。